谁是浩特?请参考下图
作者:于韬
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,构成我国的第一阶梯。高原所处纬度大致是北纬 25°~ 40°。平均海拔 4000~5000米,有 “世界屋脊 ”和“第三极”之称。它的隆起对我国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影响。
图5.中国地势图
太阳辐射强,日照时数多,大大弥补了高原温度低的不足,不少地区已突破“高寒禁区 ”。气温低,年较差小,日变化大。它对大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热力作用,屏障作用和动力作用。热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夏半年。盛夏,高原加热作用最强 ,高原近地面层形成热地压,周围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层相对为高压。空气向高原中部辐 合上升,到高层辐射。在对流层上部出现青藏高压,属于大型暖高压系统。近地面形成的高温低压中心迭加在印度热地压之上,大大加强了印度热地压势力,加强了我国夏季风势力。对流层顶部的青藏高压位置相 当稳定,范围较广,高压中心常作东西摆动,当其向东摆动并与西太平 洋副高压脊叠加时,可使西太平洋副高加强,导致其西伸北跳,因此对长江中下游梅雨异常也有影响。
而当热带风暴或台风移至西太平洋副高的西南边缘时,副高随之东退,热带风暴沿副高西缘北移时,副高继续 东退,当风暴越过高压脊线进入西风带时,副高又开始西伸。冬半年,青藏高原气温迅速下降,近地面层出现冷高压,高原面上有下层空气和加强了蒙古冷高压势力,使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更加寒冷,以至我国亚热带北界比同维度大陆西岸要向南推移4—5个纬度。
高原屏障作用表现为:
(1)阻挡北面冷气流。冬季,高原阻挡着西北冷空气南下,既有利于冷空气在高原北侧堆积,又迫使冷空气行径偏东,加强了东部地区冷空气的势力。
(2)阻挡南面暖气流 。在夏季,高原既阻挡了西南季风北上,使高原内部和西北地区干旱程度加强,导致荒漠伸展到更高的纬度,又迫使西南季风绕高原东南侧循南北向河谷伸展到北纬29度附近。
(3)阻挡西风气流。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挡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。
(4)对流层中层 。青藏高原阻滞作用对气温的影响,不仅出现在对流层底层,并且波及到对流层中层。动力作用表现为:由于冬季高空西风带南 移,控制着中国广大地区上空,高原本身迫使西风分为南北两支,北支在高原的西北侧成为西南气流,绕过新疆后又转为西北气流加强西北部 冷空气势力;南支在高原的西南侧成为西北气流,绕过南侧后又转为西 南气流,促进副热带锋区的活动。这两支气流物理属性不一,并在高原东侧汇合东流,从而影响到我国东部地区和气候。高原东侧的我国西南地区,由于处在背风部位风速下,出现“死水区 ”,例如四川盆地,其天气气候别具一格。此外干湿季分明,它的降水主要来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, 5—9月是湿季,其余为干季。降水地域差异明显。降水丰沛的地区在东南部的察隅以南,而北部柴达木盆地的西端年降水量极少。二者相差300多倍。另外高原天气也多雷暴,冰雹和大风。
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,使植物呈非地带性分布,表现为高山草甸,草原和高寒荒漠景观。在寒冷干燥的气候下,植被一般都比较矮小稀疏,具有抗寒,抗干,抗风,耐盐的特征。念青唐古拉山东段以东的广大地区,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显著,水分较多,基带为热带,亚热带和暖温带森林,林木树种多,垂直分带明显。青海东南部四川西北部的广大地区,以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为主。此带以西与青藏公路之间为高山草原。藏北高原地势高亢,自然环境严酷,主要为高寒荒漠植被植被。品种少,生长稀疏矮小,绝大多数为多年生草类。柴达木盆地气候干燥,群落结构简单,旱生特征明显多为真盐植物和泌盐植物,属半灌木和灌木荒漠。
柴达木盆地,图源网络
在青藏高原,一般在3900~ 4100米海拔的土壤称为高山土壤。高山土壤主要土壤类型特点如下:亚高山草甸土:分布范围在青海、西藏 3700-4700高度,新疆 2000-3000m高度以上的地区。表层有 5-10公分厚、富有弹性的草皮层,土体黄棕色;多微酸性反应。亚高山草甸土地区牧草茂盛,药用植物多,野生动物资源亦丰,是以牧为主,农牧结合利用带。高山草甸土:分布范围在青海、西藏4500-5200m高度的高山地区 ,新疆较上略低。草皮层厚 5-10公分,但性质松脆;土体灰暗,结构上常有片状层理;多中性反应。牧草虽低矮,但稠密、耐牧性强,为纯牧利用带。亚高山草原土:分布范围在青海、西藏 4200-4700m,新疆、甘肃 3300-4500m的高原。地表有簇状草根层;土体灰棕色,粒状结构,剖面中部有钙积层;微碱性反应。牧草的质量和数量较差;有灌溉处可种植农作物,为农牧结合利用带。高山草原土:分布范围在青、藏4400-5200m的高山地区 ,地表有簇状草根层;土体色浅,粒状结构,钙积层不明显,碱性反应。高山草原土牧草质量数量较差,饮水较缺,但野生动物资源丰富,为纯牧利用带。
图源:网络
青藏高原由于其独特的条件成为众多河流的发源地。这些河流包括黄河,长江,澜沧江-湄公河,怒江 -萨尔温江,独龙江-恩梅开江-伊洛瓦底江,雅鲁藏布-布拉马普特拉河,恒河,萨特累季河,印度河,另外青藏高原还发源了一些内流河,叶尔羌河-塔里木河,黑河 -弱水,疏勒河,扎加藏布。它成为众多河流发源地原因在于:
(1)位于亚洲中南,地处亚热带。东临太平洋,西接印度洋,这为储存足够多的水提供条件。
(2)内部结构独特。它是一个以高大山脉为骨干的山地性高原,周围有巨大山系围绕,北有昆仑 山,阿尔金山和祁连山,西为喀喇昆仑山,南为喜马拉雅山脉,东为横断山脉。高原内部有许多的山脉,并发育有许多冰川。在纵横交错的山岭之间,镶嵌着大小不一的盆地,其中还散布着许多湖泊。此外青藏高原内部还发育了许多湿地、草原、森林和河流。这几部分构成了青藏高原的主体环境和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。这一独特的内部结构,非常适合储水,为青藏高原作为河流的发源地提供了足够的水源。整个青藏高原上,总储水量为全国的 1/3 。冰川,对河流径流的补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: 冰川径流调节了几十年以至几百年的降水变化。它比非冰川区为河流径流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补给。干旱年份,非冰川区雨雪补给河流的水量急剧减少,而冰川区冰川融水反而因旱年气温升高而相应增加,冰川补给河流的水量比雨水补给河流 ( 源头) 的水量更稳定。
(3)太阳能和季风使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到达青藏高原,使其聚积水分。其次发育有很多湖泊。
西藏高原环境极其脆弱,一旦遭到破坏,将形成永久性环境创伤,生态平衡根本无法恢复。“先污染,再治理”的工业发展老路在这里绝无可能实行,经济建设的重点应当也只能放在第三产业。自2002年起,
自治区第三产业的产值已经占到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50.55%,形成“
3、2、1”的后工业化产业结构,这种结构符合西藏的区情,在全国也属先进。但是,尽管第二产业在西藏经济中的地位居于次要,发展水平也是史无前例的,从解放前的一无所有到2014年产值336.84亿元,堪称辉煌。采矿业作为第二产业的一个工业部门,发展尤其引人注目。进入新世纪以后,采矿业基本建设投资增加快,2001
年,西藏采矿业的基本建设投资仅为400万元,到2005年已猛增至1.6亿元,2013年达到63.2亿元,13年投资额净增1579倍,投资力度越来越大。
其中2002、2004、2006、2012 年的投资环比增速都在150%以上,最高的2004年,环比增速为462.5%,13年的平均增速100.1%,比全国的平均投资增速32.2%快2倍。投资额的净增幅度相差更大,全国是21.7倍,仅为西藏的1.4%(见图 6)。进入新世纪,西藏采矿业的从业人员成倍增加。2001年,从业人员2651人,2013 年增加到5670 人,平均增速 17.6%;同期全国采矿业从业人员从5482472人,增加到 6364500人,13 年间增加了14%,平均增速0.75%,西藏也比全国快22.5倍(见图7)。仅由以上两点已可见,西藏采矿业的发展速度相当快。
图6. 2001-2013 年西藏与全国矿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比较( %)
图7. 2001-2013 年西藏与全国矿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比较( %)
第二产业由两大部门构成:工业和建筑业。进入新世纪初的2001年,西藏第二产业的产值是 32.18 亿元,其中工业产值为 10.84亿元,占第二产业产值的 1/3,工业产值中,采矿业的产值为 4.58亿元,占 42.3%。2013年,西藏第二产业的产值是 292.92亿元,其中工业产值为 61.16亿元,占第二产业产值的 20.9%。这是因为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大力改善民生的政策驱动下,西藏的房地产产业得到飞速发展,建筑业实现了超速增长,工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缩小到 1/5 。但工业中的采矿业,仅非油气类矿产的产值就已达 24.6亿元,占当年西藏工业总产值的 40.3%,依旧占据着西藏工业的半壁江山依旧(见图 8)
图8. 西藏矿业(非油气类)在全区第二产业的位置(亿元)
1997 年,西藏矿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在深圳交易所公开发行,简称《西藏矿业》 。《西藏矿业》代表了西藏的矿产资源优势,是西藏两只工业股之一,在西藏自治区目前 12 只上市股票中上市早,受到热捧的股票,被认为是资源储备丰厚,发展后劲足的优质股,长期被机构资金看好和持有,代表了西藏采矿业发展的一个缩影。
按所有权性质划分,市场主体可以分为三大类:第一类国有企业、第二类集体所有制企业、第三类混合所有制企业(包括有限责任、股份有限、合资、合作、合伙和外商独资等各种所有制形式) 。计划经济强调资本所有,市场经济强调经营责任,不问资金来源,只问谁负责任。市场是否成熟,从市场主体的组织形式上就可以有一个基本判断。据统计,2007~2012 年,西藏采矿企业的就业人员中,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占采矿企业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一直高达 90%以上, 由此可见,从事采矿的西藏企业, 占主体地位的应是国有企业;同期,全国国有采矿企业的就业人数占采矿企业总人数的比例基本保持在 40%,相比之下,西藏采矿业经营主体由国企垄断的态势就表现的很清楚了,或者可以说,西藏的采矿市场有封闭特征。青藏高原环境条件艰苦,采矿成本本来就高, 2013 年,西藏自治区投入地质勘查的资金共 10.8 亿元,其中中央财政直接投入 6.03 亿元,占 55.8%;同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 1211 亿元,其中中央财政投入 104.28 亿元,仅占8.6%,就是明证。两方面作用,抑制了民营资金进入西藏采矿市场的积极性,使西藏采矿市场呈现一定的国家垄断性,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(见图 9)
图9. 西藏国有矿就业人员占采矿业就业 人员比重与全国同类比重的比较( %)
西藏的远景矿产资源地质储量极其丰厚,已有的开采规模与其储量相比是非常小的,国家对西藏矿产资源的开发在战略上有考虑。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摸清矿产资源底细,扩大远景储量。尽管如此,西藏采矿业的发展速度仍然很快,长期占据西藏工业的半壁江山,是西藏工业的支柱性部门,与旅游和制药一起,并称为西藏的三大特色产业,在西藏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西藏采矿业客观上面临自然条件差、基础设施薄弱、运输路线长等困难,投资风险大,生产效率低,发展相对缓慢。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资金,本能地回避高风险投资,为促进采矿业在可控、有序的前提条件下更快地发展,西藏应当考虑创设更优惠的采矿业发展政策,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采矿业市场,形成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市场分配机制,通过市场竞争,促进矿产资源开发,争取最小环境代价下的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。同时积极采取措施,进一步提高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投入与监管力度,使采矿业更好地发挥可持续潜力,为西藏的持久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保障。
(未完待续......)
X
欢迎来到浩沃特!